020-29011314
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社會形態及其更替
1.社會形態的含義和內容
社會形態是指同一定的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特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是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形態的統一體。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把復雜的社會關系區分為物質的社會關系(主要指生產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包括文化、道德、政治關系等)。經濟基礎是同一定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應、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其中,前者是思想上層建筑,后者是政治上層建筑。前者為后者提供理論根據和指導,后者在前者指導下建立起來,是前者的物質附屬物;后者為前者的傳播、實現提供政治保證,并強烈影響前者。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經濟基礎的性質是劃分不同類型社會形態的客觀標志。不同社會形態的區別,主要在于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不同。社會形態范疇是對一些同類社會共同體本質的概括,同一種社會形態在不同國家、民族中有不同的特點。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歷史的,一個具體的社會形態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
2.社會形態的更替階段
社會形態的演化是由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決定的,它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到高級、依次更替的過程。人類社會已經出現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五種社會形態 (以生產關系劃分為標準的社會經濟形態).
(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和選擇性
1.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
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指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不依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這是因為:
(1)社會發展依賴于自然環境、人口,特別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它決定生產關系并最終決定上層建筑,決定社會形態更替的歷史必然性。
(3)社會發展是由許多個人意志和活動構成的“總的合力”作用的客觀結果。盡管人們都在進行著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但人活動的目的不是主觀自生的,社會發展的現實常常既不是這些人,也不是那些人所期待的。社會發展過程的決定性使人們不能自由選擇社會形態。
2.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體選擇性
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體選擇性是指,在一個國家、民族處于歷史轉折點時,社會發展往往顯示出多種可能的途徑。哪一種可能變成現實,取決于這個國家、民族的自覺選擇,取決于這個國家、民族內部不同階級、集團的力量對比。選擇可以使一個民族跨越一定社會形態,通過不同道路實現社會發展的規律。一個民族之所以作出這種或那種選擇,一是取決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個民族進行歷史選擇的直接動機;二是取決于對歷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點的把握程度。這種把握程度,直接制約著其歷史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方向;三是取決于對國際環境的認識,從對這種認識中獲得“歷史的啟示”。
3.主體選擇性與社會發展決定性是內在統一的
社會規律在總體上、長遠趨勢上決定歷史進程,但社會歷史的具體內容則受到主體的認識、意志和選擇的重大影響,社會發展過程是自然歷史過程和人的創造過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社會發展決定性和主體選擇性是內在統一的。一方面,社會發展的決定性通過人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表現和實現出來,主體選擇性是社會發展決定性的實現形式。另一方面,主體選擇性又以社會發展的決定性為前提;選擇是在既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選擇,是在客觀可能的時空條件下的選擇,它受社會規律的制約;人們不能選擇生產力,也不能任意選擇和變革生產關系;更不能改變人類歷史的總體進程。
(三)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1.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是指:就人類總體歷史而言,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在生產力推動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的過程。社會形態更替的基本秩序是: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依次更替。
2.社會形態更替的多樣性是指:就具體國家和民族來說,社會形態的更替并不是嚴格按照上述序列依次演進的,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能夠跨越某一種或幾種社會形態,以“跳躍”方式走向先進的社會形態。
3.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是辯證的統一:一方面,社會更替的統一性通過多樣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多樣性并不是對統一性的否定,具體國家社會形態的“跳躍”必有特定的社會歷史前提條件。從人類歷史總體來看,封建社會的產生不可能晚于資本主義社會,而資本主義的的出現必然早于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形態更替有其一定順序性。
4.現實的社會形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這表現為,同類社會形態既有共同的本質,即社會根本性質上的統一性,同時,又有各自的特點,即不同國家,由于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差別,表現出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方面具體表現形式的特殊性。同是封建社會,中國和西歐不同;同是資本主義社會,日本和美國又有不同。
(四)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1.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
社會發展的前進性是必然趨勢,理由是:
(1)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發展前進性的最深刻的根源。
(2)社會發展的前進性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的要求決定了社會前進的基本趨勢。
(3)社會形態的更替是辯證否定即“揚棄”的過程,它拋棄了陳舊過時的東西,保留了合理有價值的東西,并增加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否定社會發展前進性的歷史循環論和歷史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
2.社會發展過程的曲折性
社會發展過程的曲折性表現為:曾經是進步的社會形態,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喪失了原有的進步性;某一社會形態從某些方面看是前進了,但從另外方面看卻是退步了;新的社會形態產生過程中,進步階級和反動階級、新舊勢力在斗爭中互有勝負的曲折性;新社會形態建立后,出現停滯、以至舊社會形態復辟倒退的曲折性等。這是因為:社會發展的前進性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復雜的,而不是抽象的、純粹的;新舊階級和勢力力量對比及其變化;新的階級和勢力犯了錯誤。
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通過曲折性表現出來;復辟和倒退是暫時的,終究改變不了社會發展過程前進性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