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9011314
科學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科學的本質和社會功能
(1)科學技術的本質
科學是指人類在實踐活動基礎上通過理論思維形成的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本質上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
技術是對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方法、技巧、能力的總稱,本質上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2)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
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就,其一旦形成又反過來成為人們進一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工具,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本身天然地具有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社會功能。所以馬克思曾稱其為“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包括科學與技術兩個部分。技術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方法、工藝和能力的總稱,本質上是作為生產力的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技術作為物質化的力量,本身就是生產力的直接組成部分,可以直接應用于生產過程。科學是人們在實踐活動基礎上形成的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本質上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作為知識形態的力量,科學技術還不能直接實現對自然的改造,必須加入生產過程,物化到生產力的科學技術雖不是生產力的獨立的實體性要素,但它滲透到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中,就會引起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發生重大的變化,轉化為物質的力量,成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社會生產迅速發展。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主要是通過如下途徑:①通過教育和學習,科學技術可以轉化為勞動者的經驗和技能,使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提高。②通過技術發明和創造,科學技術可以物化為勞動資料,使勞動效率得到提高。③通過開發和創造,科學技術可以拓展勞動對象的廣度和深度,并創造出新的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的數量、質量和利用率得到提高。④科學技術應用于管理過程,可以優化生產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使生產力資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之間的這種關系可以表示為: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
(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和水平上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古代社會,真正意義上的科學還未產生,當然也就談不上它是不是生產力。但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不僅是一般的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因為:①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在古代,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人們的體力勞動;在近代,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增長,主要因素仍然是靠資金、資源和勞動力的投入;而當代,科學技術因素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比重中,在有些地區和部門甚至高達60%~90%。從而,科學技術因素成為與古代和近代生產力相區別的基本特征之一。②科學技術已全面滲透到生產力諸要素之中,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杠桿。無論是勞動者技能的提高,勞動工具的變革和創新、勞動對象的開拓,還是生產力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產活動最優化的組織管理,都是通過科學技術的作用來實現的。科學技術與生產已經一體化,已經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大杠桿。③科學技術對現代社會生產的發展具有主導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從一定意義上說,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生產發展的首要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動力量,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原理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意義。①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原理,要求我們切實認識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必須把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到戰略性地位,認識“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性。③現代科學技術對發展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要求我國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應用于生產實踐。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求我國必須發展高科技和知識經濟,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早日實現。